摘要
在多元文化主義浪潮以及原住民族運動的努力之下原住民族入憲,國家也於憲法中承認原住民族為國家之民族,爾後諸多原住民族相關政策也隨之產出。而第一個以原住民族為名的政策為本文主要探討之《原住民族教育法》,《原住民族教育法》在順應當時多元文化主義的脈絡下自1998年公告正式實施,分別有兩次的全文修正,分別是於2004年進行第一次的全文修正,以及2019年進行的第二次全文修正。《原住民族教育法》的誕生除了讓國家對於原住民族教育的方針能夠有所依循,但更透過法條中對於原住民族教育權的落實以檢視國家與原住民族之間的關係。
不同時期的政府團隊、時空背景以及社會價值氛圍都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以及對於原住民族的想像,以1990年代時《原住民族教育法》於立法院被討論時均每一份提案報告書中均將「多元文化」作為提案的主軸,但是原住民族一詞對於當時社會相對而言屬於較「新」的概念,長久以來國家「照顧」、「保護」弱勢族群的思考脈絡當然不難在《原住民族教育法》1998年版本中被發現,直到2019年的《原住民族教育法》修正版本除了順應多元文化的脈絡,更多落實了原住民族主體性在教育政策中的存在。
從過往國家父權的保護到現在國家賦權,期間可看見《原住民族教育法》的修正彰顯政府與原住民族之間關係的轉變,並且透過兩個版本的《原住民族教育法》的相互對照也可看見多元文化主義從1998年以及2019年在《原住民族教育法》論述的變化,看見我國對於多元文化主義定義的轉變,同時也在原住民族主體性以及民族自決的彰顯,看見我國在原住民族權利的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