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探討文化健康站專管中心工作者參與文化健康站查核過程中的經驗反思。文化健康站旨在保障部落長者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維持其獨立性和部落連結。然而,隨著運作的展開,查核制度成為評估其成效的重要工具,但在實際運作中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在系統管理和文化敏感度方面。
本研究回顧了文化健康站政策的歷史脈絡,分析其發展過程。文化健康站的初衷是提供安全的生活環境,但查核制度逐漸變得指標導向,重視數據完整性和系統操作,忽略實質的文化照顧內容。系統管理過程中的形式化數據收集和整理,無法真實反映部落長者的生活狀況和需求,影響了查核結果的準確性和公平性。此外,高壓和快節奏的查核過程使文化敏感度降低,查核時間僅有90分鐘,難以深入了解長者的生活狀況和文化需求。
研究從抵殖民理論和管理主義理論視角,探討查核制度的問題。標準化和數據化忽視了部落文化的多樣性和特殊性,查核委員依據統一標準進行評估,未充分考慮部落文化背景和實際需求,權力關係的不對等對查核過程產生深刻影響。管理主義強調效能和績效,過度依賴量化數據,忽視了文化照顧中的人性化和多樣性需求,削弱了文化健康站的文化使命,加劇了查核過程中的緊張和不信任。
為解決這些問題,本研究建議查核制度更加注重文化安全,在制定標準和評估指標時充分考慮部落文化背景和需求,確保查核結果真實反映文化照顧情況。此外,應建立更平等的對話機制,使文化健康站和專管中心在查核過程中能有效表達意見和需求,促進查核制度的改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