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沒有文字記載的那個時候,族人們用行動、用故事、用歌謠、用編織、用食物........,把屬於原住民族的智慧與文化應用在每一個日常當中。走在傳統領域的土地上,跟著族人一起動手做,一起生活,就是學習的最好方式。
這學期由本系 高怡安Wasiq、張容嘉老師共同規畫開設的新課程「編織知識與走讀敘事」,於12月14日帶領課程同學前進新竹縣尖石鄉小米方舟,用走讀的方式,在泰雅族的傳統領域中,學習泰雅族的智慧和小米知識。
這是發社系同學們第一次一起站上尖石的地上,謝謝小米媽媽們、林益仁老師帶領著我們的同學,短短2天1夜地一起生活,卻有滿滿的收穫和感動。
(以下內容取自本系高怡安Wasiq Silan助理教授Facebook)
從花蓮出發,我們驅車前往新竹尖石的小米方舟,用走讀,去領略泰雅族的知識與這一片頌讚小米生命的傳統領域。
一踏入泰雅家園,芭翁用sbalay與 lmuhuw讓我們感受 ,我們學習泰雅歌謠是地圖是歷史。不同流域內容不同,溯及祖先智慧。
在小米方舟,我們領略不同民族傳遞知識迥異的方式
「要學會自己語言,要讀書」 芭翁芭翁耐心提醒同學:「唯有如此,才能讓國家知道我們看事情角度不一樣」
在小米方舟,我們思考自然主權,感受泰雅家園的知識脈動與心跳。
當然,我們思考Gaga (泰雅族法與規範),從中帶出了很深的道理。
執行gaga= mgaga,我們從錦屏橋石雕,學到部落各自獵場界線衝突糾紛,獵場糾紛就是食物糾紛。打起來前,會做談判,老人說會做最後確定,一旦我說服不了你你也說服不了我,真正決定就是兩邊派勇士拿人頭,能拿人頭的贏了。這個叫mgaga, 尋求上天意思。
取陌生人人頭,而那個頭被看成自己人,每天餵他吃喝。
日本人進來說這野蠻,但日本人也不檢討自己武士刀下多少人頭。你吃肉,有人生命會破碎,他也不是自願,你也沒有問他。但沒有人可以避免殺戮的行為。
所以片面看mgaga 就標籤說“泰雅族野蠻”,很不公平。這樣一想,難道日本人不更野蠻。
想到世界上戰爭,根源問題是資源爭奪,根本是食物,這個食物延伸出來道理貫穿我們兩天的學習。
“Pgyanux gaga na trakis 讓小米再活回來” 是芭翁身體力行,持續十年的運動。
這不止串出祭儀與語言、串出神話與信仰,更串出部落團結經濟的可能。最有意思的,這個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看似徒勞的傻勁,卻是最穩健的氣候調適方法。不靠國際與國家各種減碳法令,也不靠企業良心發現,簡單的氣候調適策略,就如同老人家說,持續一直一直種小米。
陽光照耀下,站在十年耕作、恢復了生命活力的土地上,芭翁微笑著說:「這樣一直做,我們就更與環境在一起了」
(泰雅族)知識是一個過程,不是 what ,而是how
就如同我們課程編織知識,我們重點不那麼在知識,而是在編織
重點不是背誦研究方法或是泰雅族各種祭祀團體,而是
你怎麼去了解與知道泰雅族知識?透過什麼、誰、哪裡?它在脈絡下的意義與我們理解族群的處境,又有什麼幫助?
今天走之前,芭翁說在等「要走路的火」。
希望下次更多東華大學同學能夠帶著要燃燒般火熱的心,一起去領略那走路的火與游泳的小米。
最後也謝謝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 給剛剛進學校的我們信任與自主設計課程的彈性!
It was an absolutely pleasure to take students from 國立東華大學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into the Tayal millet country with the Millet Ark initiative. We wove knowledges with the walking pedagogy, in so doing assert Tayal sovereignty and reaffirm the relevance of indigenous research methodologies. We thank ⴰⵔⵔⴰⵎⴰⵜ Ărramăt for the support to make this 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