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現場】114-1國際原住民族發展實務|伊富高,我們來了!

🚌【伊富高,我們來了!】

7月27日,「國際原住民族發展實務」課程的移地學習正式進入伊富高主場。

老師與同學們一早從馬尼拉出發,搭乘長途小巴士歷經9小時顛簸,終於抵達目的地!

沿途經過的山景、路邊小吃與紀念品店裡的織布,讓大家想起過去在馬來西亞的旅行經驗,也喚起對台灣部落文化的熟悉感——語言不同、地景不同,但土地與生活的紋理,竟然有著微妙的相似。

文化連結,正在發生。


2025年7月27日|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 伊富高田野日誌

今日上午為了避開馬尼拉市區交通的尖峰時段,上午6:30我們開始前往伊富高,開始我們原住民移地研究實習之旅。從馬尼拉到kiangan開始9個小時的車程,這中間我們去了台灣沒有的速食餐廳 Jollibee,體驗了一早吃炸雞的行程,對於早餐習慣清淡的我們來說非常特別。

繼續前往伊富高,公路是雙向道,但公路上的所有司機的很默契,超車時間還有互相禮讓的行為都配合的很好,路上沒有看見交通事故,蠻有趣的。遠離市區沿途風景我認為和台灣的偏鄉地區蠻相似的,放養的家畜、零散的聚落、隨處可見的樹林⋯⋯沿路的山,不同於台灣的山區延綿、樹木茂盛。好奇為什麽菲律賓這裡的山區的樹木是與台灣有什麼差別。再進到今晚住宿之前的路段有個很熱鬧的街市,讓我覺得和之前在馬來西亞太平怡保那很相似,某些習慣也很相似,比方吃飯前會用熱水泡餐具,之前詢問馬來西亞的朋友他告訴我可能是受到先前移民的廣東人的影響。另外也有廁所收費的習慣,也許是因為收取清潔成本費用或是收取管理廁所的費用的緣由。

下午四點接近五點的時間我們終於抵達了今晚的落腳處(Habiatan’s Homestay and Events Place),簡單的放下行李後老師帶著我們前往當地的織布店(Ifugue Nation) 去參觀和購買紀念品。沿路經過一些店家,我看到好多當地特色的東西,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瓶超小的可口可樂,我真的看了超久,最後忍不住買來喝,超可愛。後來在織布店內發現了一塊花紋與色彩拼接和台灣的泛紋面族群的傳統服飾相近讓我覺得很神奇!雖然只是看成品,但我可以想像背後那麼多的時間與心思,一針一線都在說故事。這些布,不只是商品,更像是他們文化的樣子。

在距離一千多公里外有著相似的文化,讓我想到在台灣曾經聽過漢人取笑原住民和外籍移工的外貌相似,有人會為此感到憤怒。但現在回頭想覺得蠻有趣的,因為也許我們就是來自同個地方。

在商店等待其他同學時觀察到了當地居民與馬來西亞的馬來人的習性更相似,騎的機車和路上的街道色彩,米飯也是乾的這些讓我覺得這裡融合了好多文化很有趣,接下來的幾天也會繼續觀察再菲律賓伊富高地區與台灣或先前旅遊的經驗。

晚上走在部落裡,雖然路燈不亮,但有年輕人打球、小孩在玩,那種熱鬧和生活感,真的很像我熟悉的地方。來到這裡,我覺得文化不是什麼很遠的東西,而是活在每一個人、每一個空間裡。就算我們來自不同地方,但那份溫暖與真誠,會讓人不自覺地想起「家」。

撰寫/照片提供:民發社二 余承瑋 |民發社二 黃雅麗

指導老師:Wasiq 高怡安 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