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現場】114-1國際原住民族發展實務|從市集出發,在IPED讀懂文化的重量

📍【從市集出發,在IPED讀懂文化的重量】

7月28日發社系團隊開始在伊富高學習的第一天,同學們從在地市集開始融入當地的生活步調,在地族人簡單的問候「Welcome po!」讓大家感受到尊重又不失溫柔的文化氛圍。

今天學習及參訪的重點是IPED(Indigenous People Education Center)原住民族教育中心,中心以原住民族為主體詮釋了族群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知識體系,透過各種議題的討論與呈現,讓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實踐,也讓族人在實踐文化的日常中建立對族群、土地的連結與認同。


2025年7月28日|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 伊富高田野日誌

【反思文─在伊富高文化中,看見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今日一大早,我們先去了伊富高當地的市集。市集裡人聲鼎沸,攤販熱情地招呼每一位經過的旅人,有些還會笑著對我們說:「Welcome po!」那句帶著禮貌又親切的語尾「po」,讓我感受到當地文化中一種溫柔但不失尊重的語氣,也是一種生活中的文化,一路上大家都很友善的對待我們,路上剛好經過一間裁縫店,奶奶就向我們打招呼,問我們來自哪裡,奶奶也向我們分享說他的爸爸媽媽是美國人跟伊富高人,也祝福我們有好的旅程。

逛完市集後,我們來到 IPED (Indigenous Peoples Education Center)原住民族教育中心。教育中心位於Kiangan central school(Kiangan 國小)旁邊,分為兩層樓,展示了許多給國小學生學習當地的文化知識體系及我族觀點的歷史,例如:稻米、織布、殖民歷史,也有以祖先與土地為主題的展示。透過這些展覽,我更具體地理解到,文化不是過去的東西,而是仍在當下活著的日常實踐。

以前我們總覺得,傳統文化的保存是長輩的責任,但今天的參訪經驗讓我體會到:不論是不是原住民族,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文化理解與尊重的實踐者。我們能做的或許不多,但至少可以不再忽略、不再輕看這些細緻的文化線索。在接觸伊富高(Ifugao)文化的二次葬當中,我們感到既驚訝。驚訝的是在沒有文字紀錄時期,他們仍然知道他們自己是誰,來自於哪裡。

【信仰的共存:祖靈、耶穌與文化韌性的融合】

他們的生命儀式讓我印象深刻。例如「二次葬」—當小孩過世時,不是立刻埋葬,而是等三到五年後再重新舉行一次葬禮,這背後是一種對靈魂的尊重與和解。這種延遲,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準備、一種還沒說完的話。我想,我們現代人很少給逝去的人這樣的空間與時間,更多時候是迅速地「處理完畢」。

伊富高的祖靈信仰也讓我反思自己對信仰的矛盾。他們的信仰生活是混合的在教堂裡信天主、耶穌,但在生活中也還是會向石頭、祖靈祈禱。在台灣,其實我們也能看到許多原住民族將基督教信仰結合傳統儀式,像是排灣族的五年祭與教會儀式並行、布農族在唱聖歌時混入族語吟詠,這些融合非但不是矛盾,反而展現出文化的韌性與自我調適的能力。但在他們的日常中,卻是一種靈活的生存智慧,一種「共存」的可能。

【土地、文化與語言:原住民族身分認同的多重面向】

我們也深深感受到他們對土地的情感。依據現行法律,只要土地的坡度傾斜超過18度就歸國有,即使那些土地是祖先世代耕作的傳統嗯嗯領域,對他們而言,土地不只是經濟資產,更是「我從哪裡來」的證明。台灣原住民族也同樣面對傳統領域的認定與土地正義問題,例如達悟族對蘭嶼核廢料場的反對、阿美族與太魯閣族對山林開發的抗議,每一場土地的爭取背後,都反映著「我是誰」與「從哪裡來」的核心價值。與其說他們只是在捍衛土地,不如說是在捍衛自己的文化記憶與生活方式。

最讓我動容的是「Kadangyan」這個概念—不是財產最多的意思,而是能舉行祭儀、能分享土地、能照顧族人的人。在這個定義裡,「有錢人」不是誰最會賺錢,而是誰最能承擔責任、照顧大家。這讓我聯想到台灣某些原住民族社會中「Gaga」(規範)或「Pangcah」(阿美族語的「人」)的文化精神:人人都是彼此的責任,富足不只是經濟的,而是社群關係與責任倫理的展現。這讓我重新思考,我們對「富足」的理解是否過於狹隘。

語言也是文化中的重要一環。伊富高的小孩七八歲時多半會說英語與族語,卻反而不太會說國語(菲律賓語)。表面上看似文化保存的成功,但因為族語進不了正式教育體系,他們依然面臨語言流失的困境。語言雖然在生活中活著,但若不能被記錄、書寫,也容易被主流社會忽略。

這些看似獨立的議題—傳統與現代、信仰與國家、語言與教育、貧窮與富足其實都交織在伊富高人的日常中。我們總說要尊重文化多樣性,但尊重不該只停留在表面參訪、拍照、讚嘆的層次,而是應該看見他們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實踐文化」不是單純地活著,而是好好地、認真地活著。

讓我們反思自己身處的台灣,我們是否能用一雙更敏感的眼睛,看見那在日常中被忽略的文化痕跡?是否能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堅持保有那些看似微小卻深刻的文化選擇?文化的價值,不在於它離現代有多遠,而在於它在現代之中,如何被重拾、實踐與珍惜。

 

 

撰寫/照片提供:民發四 巫珮甄 |民發社二 彭詩涵

指導老師:Wasig 高怡安 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