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現場】114-1國際原住民族發展實務|從伊富高的世界文化遺產看見生活智慧

🌾【從伊富高的世界文化遺產看見生活智慧】

7月29日發社系團隊探訪了被聯合國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Nagacadan梯田,透過導覽、對話與觀察,從稻作、住屋、葬俗、語言等面向學習看見生活裡的文化痕跡,體會文化在生活中的各種實踐。

IPED(原住民族教育中心)Martin執行長向團隊分享了伊富高的殖民歷史、教育制度與土地問題,讓同學們發現伊富高和台灣的原住民族都有著類似的脈絡與當代挑戰。

國際原住民族的發展看起來很遠,其實很近,不同國家的原住民族發展經驗可以互為參考與借鏡。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 移地學習日誌 2025/7/29

—————————————————

今天上午,我們參訪了伊富高 Kiangan 地區的 Nagacadan 梯田,下午則聆聽了 Martin 執行長講授有關伊富高傳統文化與 IPED center(原住民族教育中心)存在的意義。

一早,我們搭乘當地的嘟嘟車(機動三輪車)前往 Nagacadan。顛簸的山路讓我深刻體會到,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其實交通非常便利,突然有一種「生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觸。

抵達目的地後,導遊首先向我們說明森林、水源、梯田與居民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為接下來的導覽埋下伏筆。我們走入低地梯田,看到稻作有高有矮,才知道這裡的稻米並非一年只收一季,成熟期因品種與氣候而異。導覽途中,她採下了一些翼豆給我們看,讓我想起台灣也有同樣的作物,我們在港口部落常常用煮湯和川燙的方式來料理、非常美味,頓時有種「回到家」的親切感。接著我們前往高地梯田,稻穗飽滿壯碩。導覽員說,稻作的選擇其實和海拔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下午聽 Martin 執行長分享才知道,原來高地所種的是日本米,而低地則是印度米。梯田旁還有一座儲米用的傳統建築(alang),附近水源不僅用來灌溉,還供應居民生活用水,水質清澈透明,令人驚艷。

我們也走訪當地居民的住屋,看到傳統的高架屋(bale),與 alang 不同,bale 是供人居住的,底座多為水泥;而 alang 是儲米之用,以木頭架高。導覽員提到,以前當地人會將逝者先暫時埋在 bale 底下,待只剩骨骸後取出,再進行「二次葬」,將骨骸移至山中森林的洞穴中安葬。這是屬於 Kanigan 群的傳統喪葬文化,不同伊富高群體也各有不同的做法。由於地處山區,居民在山中開鑿出魚塭,飼養吳郭魚與馬特魚, 讓族人不必下山購買魚,自給自足、生活簡樸又充滿智慧。

進入森林後,導覽員告訴我們,只要看到紅色的植物,就能辨認是否進出森林的邊界。在林中,我們遇到一位長老,他的住屋是高腳屋,底下有六根柱子。導覽員解釋,柱子的數量與居住人口相關,人多柱多,而這間屋子是二戰前就建造的,長老身份為貴族,他希望這間房子能夠世世代代流傳下去,不被拆除。

離開時,同學提到,伊富高人並不會用語言說再見,而是以「交換檳榔」作為道別與交流的方式。她將自己在市集買的檳榔送給長老,這個舉動讓我非常感動——比起口頭的「再見」,這樣的文化交流方式更深刻、也更令人難以忘懷。

在回程的途中,我們看見了一台經過改裝的自製運輸滑輪機。這台機器主要是用來將物資運送上山或下山,特別是在梯田、森林或山坡地等無法通車、人力又難以搬運重物的地區,顯示出當地人因地制宜的巧思與實用智慧。繼續往下走,怡萱老師分享了一段有趣的觀察。她曾向當地人詢問,為什麼茄子田四周要用竹子搭建起像帳篷一樣的圍籬?原來,這是為了防止鴨子踩壞茄子的幼苗,所以才特地圍起來保護它們。此外,我們也發現,當稻田進入休耕期時,居民會改種其他作物像是芋頭,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這些生活細節雖然看似平凡,卻處處展現了當地人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這些並不是在教科書上學得到的,而是實際生活經驗累積下來的寶貴知識。這樣的精神,真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與尊敬。

下午聽了Martin執行長的講授,身為阿美族的我們看到菲律賓原住民族的歷史跟處境,真的很有感觸。無論是西班牙還是美國殖民,他們都一樣透過宗教、教育、土地制度等手段,把原本屬於原住民的文化、土地、語言慢慢奪走,讓整個族群被邊緣化。這跟我們在台灣經歷過的歷史,其實很像——從日治時代到國民政府來台,原住民族都面對語言被壓抑、文化被看不起的狀況。

我覺得最有感的是「教育」這一塊。菲律賓過去用英文統一課程,讓年輕一代跟傳統越來越遠,這跟我們小時候被要求說國語、不准講族語的經驗好像重疊了。還有「土地」問題,不管是菲律賓還是台灣,原住民的土地都很容易在政策或經濟開發的名義下被剝奪。我自己家族的土地也曾因為沒有正式登記被收走,那種無力感到現在都還記得。伊富高的原住民族教育中心(IPED) 讓我們想到花蓮豐濱港口部落的Tamorak共學園,兩者都強調教育就是讓我們做自己的主人,不要被政府的框架綁住,傳承自己部落的文化。但要真正落實 ,還有很長一段路。我相信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能夠把文化找回來,我們這次出國移地學習,讓我們更可以看到台灣與菲律賓原住民族被殖民的歷史和處境,我們不只原民要捍衛守護更是需要非原民的加入。

撰寫/照片提供:發社四 徐惠瑄|發社二 陳曉文

指導老師:Wasiq 高怡安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