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現場】114-1國際原住民族發展實務|留下來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勇氣

🏡【留下來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勇氣】

除了觀光局的 Olmigy,經濟組這次也訪談了曾在香港擔任家庭幫傭長達18年的民宿主人 Auntie Jackie。她對香港移工制度的分享,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叫「穩定的工作」;而她選擇回到資源有限的伊富高,「留下來、創造可能」所需要的勇氣與韌性,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這兩場訪談,讓我們從「經濟」這個詞,看見了真實生活的重量:「文化」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做出的選擇;而所謂的「成功」背後往往藏著無數次的重來與不放棄。


第二位訪談者是我們這次住的民宿阿姨(Auntie Jackie)

Auntie Jackie是一個非常可愛含蓄的大姐姐,她給我們的是個人面對經濟結構不同的角度,用的是比較微觀的角度。

她1991年就因為家人都在香港而過去工作,做家庭幫傭(domestic helper),一做就是將近二十年。她說她的雇主除了薪水以外也會給生活費,她也會把多的錢存起來。有時候連兄弟姊妹的孩子上大學,她都會幫忙資助。在這將近二十年的經驗裡她發現了香港的人是很友善的,大部分香港人也喜歡聘請菲律賓人做幫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菲律賓人的英文語言能力相較其他東南亞國家更常使用也更流利能夠幫助家中孩童學習英語的原因。

她也談到移工的僱傭結構,提到現在有仲介,但也有政府對政府的聘雇方式。她自己比較相信後者,因為仲介常常有非法賺錢的情形,很多人因此吃虧。她還說,在香港工作如果有問題,可以透過菲律賓領事館協助轉換雇主,甚至即使簽證逾期,也可能有機會留在那裡繼續工作。這些現實真的讓我重新思考什麼叫做「穩定工作」——其實穩不穩,是看國家的制度能不能保護你。

回到菲律賓之後,她沒有選擇安穩,而是投入經營民宿、開採砂石、在其他地方經營三個事業。一開始民宿是小規模,是聽從 Marlon 的建議後才擴大,也請了六位員工。現在專門接待來 Kiangan 做考古或研究的團隊。她說政府許可很多,要經過觀光局、環保局、工業部門等,還要不定期開研討會。真的覺得她超強,明明可以選擇休息,卻還是選擇創造更多可能。但她也說人力與觀光客都不足,經營真的不簡單。她感謝 Marlon 幫忙帶來遊客,讓這條路走得比較穩。她的西班牙式房子還有段歷史,1945年日軍曾駐留那裡,現在則成了她招待外國研究者的空間。那棟房子某種程度上就像是歷史的見證,也是一種延續。

而現在時常有考古研究團隊在這做停留,這幾天住在這也感受到了Auntie Jackie接待客人的用心,在細節上能感受到阿姨對待所有客人就像對待這裏的花草一樣,民宿內的擺設和客人的口味偏好和想吃什麼餐點,經過時阿姨用真誠關心的眼神詢問昨晚睡的好嗎這樣,真的都能感受到阿姨內心對伊富高的當地的愛。那一刻我真的有被感動到,因為在這樣資源不足的地方,她不是選擇離開,而是選擇「留下來、創造空間」。這種力量真的不是我們這些短暫來訪的學生能輕易想像的。突然想起第一位受訪者Olmigy說到,Olmigy認為伊富高人不怕族服穿錯或文化被挪用,是因為這樣做,伊富高的文化更能被外界看見、理解,伊富高族人也會為自己文化感到驕傲。由於我沒有參與過原住民的傳統祭儀,所以不太能理解自身的文化被其他族群挪用的感受,但在伊富高他們似乎對於非族人穿著族服與台灣有不同的感受,接受的程度很高,讓我覺得這是蠻有趣的看法

今日的訪談行程大約在下午4點前完成,過程中阿姨請員工鮮榨芒果汁讓我們邊訪談邊喝,又請員工去附近小攤位買了小點心當作我們的下午茶,阿姨真的像自己的家人一樣,總是用看你好像吃不飽的眼神關懷著我們

這兩場訪談,讓我們從「經濟」這個詞,看到真實生活中的重量。農民不只是生產者,而是要天天和價格、人力、運輸在搏鬥;而像 Jackie 這樣的女性,也不是「成功」那麼簡單,而是背後無數的堅持與重來。此次能有與當地人有這樣良好的溝通實在是很難能可貴,希望我們這次進到伊富高是真的可以帶進東西和帶出東西互利,讓彼此流通。

我們開始明白,「留下來」不是輕易的決定,而是千百次想放棄後還是選擇堅持的選項。文化也不是書上寫的「傳統」,而是每一個人,在生活中做出的選擇。

今天很累,但我們感受到自己真的走進了一個不一樣的地方,而那些聲音會一直留在心裡。

-----------------------------------

撰寫/照片提供:民發社二 余承瑋 |民發社二 黃雅麗

指導老師:Wasiq 高怡安 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