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世代社會工作督導的養成歷程與風格形成的意涵。在社會工作專業持續制度化、多元化的今日,督導者角色在專業實踐與組織運作中愈形關鍵。然而現行訓練制度多聚焦於技術性職能與標準化能力的培力,較少關注督導者如何在生命歷程與職涯選擇中發展出個人化的風格與實踐樣貌。因此,本研究以現象學研究方法,透過深度訪談六位任職於兒少福利機構的社工督導,探究其在生命經驗、專業實踐與組織脈絡交織中,風格如何被逐步孕育與實踐。
研究透過現象學分析步驟,歷經文本閱讀、意義單元拆解、主題形構等過程,呈現出督導風格養成的多重向度與養(生)成歷程。研究結果指出,督導風格非源自單一因素,而是在世代文化、生命經驗、專業年資與制度環境的交會中逐步形塑。年輕世代督導較重視制度支持與訓練資源,而中高年資督導則傾向從實務歷練與生命轉折中發展風格特質。教育訓練固然重要,但風格的形成更深植於日常工作與反思實踐之中,是一種在關係中被召喚與選擇的存在實踐。
此外,研究亦指出風格不僅是職位的表現方式,更是一種工作倫理與人我關係的承擔姿態。每位督導在現場中回應挑戰、陪伴同仁、做出決策的方式,都反映其獨特的生命軌跡與專業信念。風格養成是一條緩慢卻深刻的路,需要時間的發酵、經驗的沉澱與價值的選擇。
本研究強調,未來社工督導養成制度應更重視生命經驗與反思歷程的整合,從組織內部的鷹架式職涯設計,到敘說性與反思性的教育訓練安排,皆有助於促進風格的內化與發展。同時,跨世代的對話與共學機制,可作為組織文化更新與專業知識傳承的橋梁。最後,研究者亦從自身實務與研究的轉化歷程中,體認到風格不只是理論的產物,而是一種真實、持續且帶有選擇與責任的專業實踐。
關鍵字:社工督導、風格養成、世代差異、專業發展、生命經驗、現象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