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物館到樂舞,感受文化的流動】
發社系移地教學團隊7月31日參訪博物館認識伊富高的傳統服飾,體會「與自然共生」的智慧並思索原住民族服飾所承載的文化意涵。午後的文化交流中,團隊師生以阿美族歌曲與舞蹈回應當地的邀請,並激盪出饒舌與鼓聲的創意火花,讓交流的意義不在於單向觀看,而是建立在尊重與參與中的對話與關係。
2025年7月31日 |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學系 伊富高田野日誌
從衣服服飾植物纖維到原住民族文化舞蹈:一天的學習與交流反思
【文化學習的序章:消防局的演練提醒了我們】今天一早,我們步行來到國立菲律賓博物館科地瑞拉分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Philippines - Cordillera)。剛踏進門口,就看到消防局正在進行演練。看著他們神情專注、動作俐落,我心裡浮現一個念頭:安全從來不是偶然,而是需要日復一日的準備與練習。這個小插曲彷彿為今天的文化學習揭開序幕,寓意深遠。
【服飾與自然的對話:植物纖維與編織工藝】進入展館後,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當地「早期織布技術與植物性材料運用」的介紹。展覽中提及,傳統各族群通常使用自然中容易取得的材料來製作衣物,例如樹皮、韌皮纖維(bast)、棉花等。(所圖五)像伊隆戈特族、伊特內格族與卡林加族就曾使用樹皮製作衣料;邦托克族、伊富高族與伊特內格族則偏好韌皮纖維;而加達丹族、伊富高族、伊特內格族與卡林加族,也有種植與處理棉花的紀錄。除了製布材料,也會運用植物葉片、樹皮與泥土來提煉天然染料,用以染製纖維。
【反思與比較:台灣原民服飾的文化意涵】這些知識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種「與自然共生」的態度。從採集、處理、染色到織布,每一個步驟都是建立在對自然的理解與尊重之上。也讓我們反思,在現代生活中,我們早已習慣了隨手可得的布料與成衣,卻往往忽略了那些與土地之間的連結與知識系統。我們當時也好奇地問了一個問題:「你們的服飾顏色是否有特別的意義或象徵?」對方的回答讓我有點驚訝:「沒有,只是為了製作方便而已。」這與我們熟悉的台灣原住民族服飾文化觀點大不相同。以太魯閣族為例,族人的傳統服飾以白色為主,搭配多樣的菱形幾何紋飾──象徵祖靈的眼睛,具有保護與警示的作用。族人相信,這些紋飾能引導他們回歸祖靈之地。服飾的色彩與紋樣不僅具有文化意涵,也反映族人的生活脈絡。例如狩獵文化中的動物圖案,就蘊含著特定時空與價值觀。更進一步地說,白色基調在太魯閣族的服飾中,也象徵著純潔與潔淨,特別常見於女性服飾之中。這些差異提醒著我們,在進行跨文化理解時,需避免以己度人。
【以聲音互答:從舞蹈練習到共創節奏的文化交流】午餐時間,我們回到熟悉的IPED(Indigenous Peoples Education Center)享用簡單但溫暖的餐點──咖哩、兩樣配菜和西瓜。飽餐後,我們開始練習下午文化交流時要表演的舞蹈。在前一天的訪談中,對方曾提醒我們:「如果只看對方表演,卻沒有自己的回應,那就不算公平的交流。」這句話啟發了我們,於是臨時決定準備自己的表演回應文化交流的邀請。我們從前一晚開始準備,由成員立庭、曉文與惠瑄擔任領唱,教大家三首阿美族的歌曲與舞蹈。前兩首是阿美族在聚會時會唱的生活歌謠,最後一首是海岸阿美族的〈綠豆歌〉。練習時,有幾位當地小孩圍在我們身旁觀看。文化交流會後,幾位伊富高小孩留了下來,主動邀請我們學習他們的樂器。他們一邊打著當地的鑼(gong),一邊手把手地教我們節奏的抓法與敲擊的方式。原本安靜觀察的我們,也逐漸放開身體節奏地互動了起來。其中,詠翔靈機一動,即興加入饒舌,與當地小孩一同合奏。他以中文疊韻的方式說唱,再配合伊富高傳統鑼聲節奏,現場氣氛既熱烈又充滿創意。那個瞬間,文化不再只是展示,而是透過聲音、節拍與共創,真正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文化交會現場:服飾、歌曲與舞蹈的對話】文化交流正式開始後,對方先介紹了他們的族服與服飾背後的意涵。他們提到,從服飾的製作方式與裝飾風格,可以辨識出穿戴者的社會地位。雖然沒有明確分類標準,但我們觀察到,項鍊越多似乎代表越富有。一位被介紹為富有的族人所穿的裙子,採用了ikat染色法。而另一位穿著binilian平織裙的族人,則代表較為中產的身份。另外,一位來自Banaue的女士所穿的裙子,則使用大量紅色budun織法,展現了地域間的風格差異。
【身體記憶的共振:阿美族Mifitik儀式與彼此學習】當輪到我們進行介紹,成員曉文帶領我們進行了阿美族的Mifitik儀式。交流過程中,我們也得知,對方族群也有類似的儀式,只是他們不會明確說出舉行的地點──這展現出文化中神聖與保留的一面。接著,對方演唱了兩首傳統歌曲,在場觀眾紛紛拿出手機,錄下與記錄這段珍貴時光,氣氛溫馨而熱烈。最後,大家一起跳舞,彼此輪流帶動動作與舞步,在舞蹈中互相學習與欣賞,真心感受到文化的活力與包容。
【重新定義交流:從觀看到回應的文化實踐】這次文化交流,讓我重新思考「交流」的真正意義。它不是單方面的表演與觀看,而是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透過「回應」──無論是歌聲、舞蹈、儀式或微笑──讓我們成為互動的參與者,而非單純的觀眾。這樣的交流過程,不只是學習,也是一種情感的連結與文化的實踐。也讓我們思索,未來面對異文化時,是否能始終保持主動參與與謙卑聆聽的姿態。文化交流不應只是當下的活動,而是一段關係的開始、一場持續進行的對話。唯有放下預設與距離,我們才能真正看見彼此、走近彼此。
-----------------------------
撰寫/照片提供:發社四 巫珮甄 |發社二 彭詩涵
指導老師:Wasiq 高怡安 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