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有光的地方就有故事:光影劇作為部落文化復振及民族教育當代實踐的取徑之敘事探究

ImgDesc
年度: 113
作者: 高韻軒
論文名稱: 有光的地方就有故事:光影劇作為部落文化復振及民族教育當代實踐的取徑之敘事探究
指導教授: 浦忠成
班別: 碩士班

本研究係以花蓮縣壽豐鄉某一阿美族與撒奇萊雅族部落小學為主要場域,採用敘事探究取徑,敘說研究者在原鄉小學的教育現場,運用當代偶戲形式中的「光影偶戲」為媒介,從帶領師生共同成立劇團,透過田野調查、訪談與理解在地歷史的過程,將部落傳統故事與「奇萊平原」的四百年東岸原住民族觀點融入創作並演出。學生們在此劇團中,不只透過光影偶戲的形式演繹部落故事與傳說,更親身講述他們對自我文化與身份的體悟,呈現了一場關於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視野的當代表演。 

研究者在課程教學與劇團推動的過程中,結合兒童戲劇教育與在地文化,與學生們進行田野調查、反覆討論劇本、進行光影戲操偶訓練,並以跨族群、跨部落巡演的方式展現成果,最後在部落豐年祭中與耆老、長輩及社區家長共同分享,象徵著傳統文化與當代教育、表演藝術的深度連結。然而,本研究亦揭示了原鄉部落的文化復振及民族教育實踐,往往不只是外在條件不足所致,更多是體制與社會結構性問題在此過程中的限制與衝撞。孩子、家長、部落耆老與教師之間錯綜的影響,進一步形塑了教師課程設計與文化實踐的方向與理念,也凸顯了在偏鄉學校推動表演藝術教育所面臨的挑戰。 

本研究以六個章節闡述研究背景、動機、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從研究者本身的作為都市原住民族自我認同與汙名化的生命經歷,一直到回部落小學任教並帶領部落學童一起成立光影劇團,從草創期到正式演繹的完整歷程,透過敘事探究的書寫與反思,探討當代表演藝術在部落文化復振及民族教育當中的多重意涵與可能性,並梳理體制內教育對民族教育及表演藝術教育的侷限與束縛。在敘事探究過程中,劇團從無到有的過程,蘊含著教師與學生彼此探索、理解、鼓舞的養份,更凸顯了民族教育的實踐需要長時間深耕於在地脈絡、靈活運用文化資源及創新教學之必要。研究者也在不斷回顧與反思自我深層內在聲音的同時,重新理解教師角色在偏鄉與部落社區中的定位,期能在未來持續前行,在民族教育與文化復振的旅途上另闢蹊徑,開展出新的轉譯途徑,突破民族教育當前的困難與藩籬。 

關鍵字:敘事探究、光影偶戲、民族教育、原住民族主體敘事、戲劇共感、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