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發社動態

發社榮譽榜

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座標花蓮,主要培育族群事務與民族社會工作的專業人才

本系以民族發展為本,社會工作為用,以豐富課程、多元師資、引入原住民族兼具深度與廣度的研究視角,培養熟稔族群事務、社會工作實務現場和學術研究的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人才。我們不僅是學術單位,更像部落與大家庭,讓同學遮風避雨之餘專注發展知識復返與文化主權的重要目標。

Somowalay ∣ 最新消息

發社影響力

【教學現場】114-1國際原住民族發展實務|留下來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勇氣圖片

🏡【留下來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勇氣】

除了觀光局的 Olmigy,經濟組這次也訪談了曾在香港擔任家庭幫傭長達18年的民宿主人 Auntie Jackie。她對香港移工制度的分享,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叫「穩定的工作」;而她選擇回到資源有限的伊富高,「留下來、創造可能」所需要的勇氣與韌性,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這兩場訪談,讓我們從「經濟」這個詞,看見了真實生活的重量:「文化」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做出的選擇;而所謂的「成功」背後往往藏著無數次的重來與不放棄。

【教學現場】114-1國際原住民族發展實務|從土地到市場,誰在承擔重量?圖片(另開新視窗)

🌾【從土地到市場,誰在承擔重量?】

在對伊富高的環境、文化有充分的認識後,團隊開始展開正式的訪談工作。經濟組成員訪談到一位曾經在馬尼拉求學並返鄉服務的當地觀光局職員Olmigy,讓同學感受到伊富高當地農業與經濟的壓力,主要源自於人力流失,以及銷售過程中層層的剝削。

當地的農業經濟,從勞動力到市場制度,處處透露著結構性的失衡,「最努力的那群人,拿得最少」從田裡的勞動到市場的制度,那些看似日常的辛苦,其實背後藏著太多結構性的難題。

【教學現場】114-1國際原住民族發展實務|從伊富高的世界文化遺產看見生活智慧圖片(另開新視窗)

🌾【從伊富高的世界文化遺產看見生活智慧】

7月29日發社系團隊探訪了被聯合國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Nagacadan梯田,透過導覽、對話與觀察,從稻作、住屋、葬俗、語言等面向學習看見生活裡的文化痕跡,體會文化在生活中的各種實踐。

IPED(原住民族教育中心)Martin執行長向團隊分享了伊富高的殖民歷史、教育制度與土地問題,讓同學們發現伊富高和台灣的原住民族都有著類似的脈絡與當代挑戰。

國際原住民族的發展看起來很遠,其實很近,不同國家的原住民族發展經驗可以互為參考與借鏡。

更多...

學術研究成果

原住民族文獻第62期-〈由眾神居所的聖母峰基地營(EBC)歸來:頂天之山的征服幻影、在地人文與政治真實〉圖片(另開新視窗)

你所認識的登山,是「挑戰自我」?還是「征服自然」?
發社系副教授 陳毅峰老師 在2024年冬天,和發社系助理、學生等共5人,組成了一支號稱「台灣組隊有史以來最弱陣容」走了一趟聖母峰基地營(EBC),用「走進高山」的方式,帶我們思考——

★為什麼人類會想爬到世界最高的山?
★那些幫忙背包、帶路的雪巴族人,他們又是怎麼看待這座神聖的山?
★登山,除了是挑戰自己,也可能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

這篇文章不僅是一篇記錄一邊走一扁、一邊喘的遊記,更深度書寫下了一路上的看見、關於山、關於文化、關於人的深刻觀察。

臺大社會工作學刊(TSSCI期刊)第50期圖片

由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出版的《臺大社會工作學刊》是台灣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學界的頂尖期刊,並自2010年起連續榮獲國科會收錄於TSSCI資課庫期刊名單當中,亦是國科會的期刊研究中,社工與社福學門中被引用次數最高的刊物。

於2024年12月出版的《臺大社會工作學刊》第50期中,本系莊曉霞教授的研究論文〈原住民族早育女性懷孕前的生命經驗:離散、錯置與創傷〉(與劉弘毅合著)、日宏煜副教授的研究議題討論〈國家福利體制與原住民族障礙者的交織身分:系統性的文獻回顧〉(與張恒豪、林駿杰、陳美智等合著)的研究論文皆獲收錄其中。

日宏煜副教授研究團隊開發專為太魯閣族設計的結核病自我篩檢和衛教的Line機器人圖片

「魔莎婆的家」是第一款為太魯閣族設計的結核病自我篩檢和衛教的Line機器人。

2023年本系日宏煜副教授研究室接受疾病管制署委託,研發太魯閣族結核病的防治工具。研究團隊和秀林鄉與萬榮鄉衛生所合作,收集37位太魯閣族結核病完治個案、11位都治關懷員及6位醫事人員對結核病的疾病敍事,並分析這些報導人對結核病的疾病解釋模式後,選擇開發了這一款LineBot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