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阿美語語言轉移與語言減退-以花蓮縣豐濱鄉靜浦部落為例-

本論文從社會語言學觀點,以花蓮縣豐濱鄉靜浦部落所使用的海岸阿美語為對象,探討語言使用變化以及語言結構變化。首先,本研究分析不同世代各領域(domain)的語言使用變化,推估世代語言轉移情形。本研究發現,年齡越輕,阿美語能力越低,阿美語使用領域逐漸減少,華語逐漸侵入家庭領域。50-41 歲(1975-1984 年生)的受訪者面對祖父母輩開始出現阿美語、華語併用情形;面對父母輩時,出現阿美語與華語併用、華語多於阿美語或僅使用華語之多樣語言使用模式。 40 歲以下(1985 年以後出生)受訪者面對祖父母輩語言使用呈現華語多於阿美語之情況。
其次本文以基礎詞彙表 ,探討世代間基礎詞正確率,研究結果顯示,年輕受訪者,基礎詞彙正確率較低。然而,部分中年層受訪者基礎詞彙正確率不高,此一現象可能與語言使用頻率、家庭語言以及同儕間語言習慣有關,進而影響個人語言能力維持。整體而言,50 歲以下(1975 年後生)受訪者基礎詞彙正確率偏低,名詞、動態動詞與靜態動詞呈現明顯下降趨勢;高頻詞較易維持,低頻詞則易流失 。另外本文指出,詞彙語義替代現象可分三種類型 : (1)上下位關係:上位詞 kamay 「手」替代下位詞 patelaw 「手臂」;(2)核心語義水平替換:保留核心語義,以相似語義詞彙替代,如 mimelmel 「揉捏」替代poraric 「搓揉」;(3)分析式詞組:以 awa ko talem「沒有刀鋒」替代 matales「鈍」。 
最後,本論文比較不同世代間的阿美語語音變化。研究發現,年齡越小,語音變化越大。56 歲(1969 年生)以上的受訪者較能維持阿美語語音,40 歲(1985 年生)以下的受訪者則出現轉移至臺灣華語語音的趨勢。本研究亦指出,無共有語音容易發生變化,而有標音較無標音更難維持,因此,舌尖顫音[r] 、舌尖拍音[ɾ] 、舌尖邊擦音[ɬ~ɮ]以及會厭塞音[ʡ]易發生簡化或省力的音變現象。本研究進一步發現,即使具備一定程度的阿美語能力或頻繁使用阿美語,其語言結構,如詞彙、語音仍出現變化。

 

關鍵字:海岸阿美語、語言接觸、語言轉移、語言減退

年度: 113
作者: 陳倩雯
論文名稱: 阿美語語言轉移與語言減退-以花蓮縣豐濱鄉靜浦部落為例-
指導教授: 簡月真
班別: 碩士班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