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現場】114-1東南亞族群社會與南島想像|從「新住民故事」認識台灣的多元
11月25日「東南亞族群社會與南島想像」課程結合「發社系原住民族講座」邀請長期關注東南亞社會族群議題的王麗蘭老師,分享她多年參與移民社群、語言推廣與社區倡議的經驗,帶領我們思考:在多元社會中,「在地」究竟由誰定義?又如何共同形塑?
講座從「誰是新住民?」出發,帶領同學認識這個在政策脈絡下形成、內部高度多元的族群,並透過生命故事展現新住民在台灣的生活、文化與位置,讓同學看見日常中其實不遠的東南亞身影,也促發許多人回應自己的家庭記憶。透過敘事,我們學習理解、連結,讓多元文化不只停留在概念,而是真正進入生活。
(以下圖文取自本系張容嘉助理教授Facebook)
誰是「新住民」?在台灣,其實是一個特殊政策脈絡下被「包山包海」組合起來的人群分類—把原本彼此毫無交集的一群人,想像並命名為同一群人,在這個過程中,參與其中的人們也因此回應、實踐這個身分,為自己在台灣社會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
面對這樣內部高度異質性的群體,應該如何理解認識?敘事就顯得特別重要。透過故事,我們得以碰觸個人的生命經驗,產生情感上的連結與共鳴,有時甚至比課堂上的理論分析更能撼動人心。很感謝斜槓又有滿滿行動力的麗蘭來與我們分享精彩而豐富的生命故事。從新住民廣播節目、策展,到迴鄉辣東南亞文化基地,乃至最近的移民故事餐桌的行動,都可以看見她不斷說故事的企圖與實踐。透過一個個故事的碰撞,讓台灣社會中處在不同位置的人,有機會彼此理解,才可能真正朝向多元。
有趣的是,真誠生命故事的分享意外也觸動同學們紛紛分享自己家人的敘事,其實東南亞一點也不遙遠—她可能是你的母親、嬸嬸、舅媽,或是每天在家裡幫忙照顧阿嬤的家戶工。我們都需要多一點主動去認識這些故事。

